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2/28页)
流被束在狭窄迂折、布満巨石的河床中。 他走近汤若望。 “不知圣驾降临,有失远迎,吾皇恕罪!"汤若望用流利的汉语,说着一整套礼仪上规定的辞句。 “玛法,朕是不免你跪拜了吗?本想不让你道知,一直走到你住处的。"汤若望起立,碧蓝的眼睛満含慈和的微笑:“皇上的八百扈驾⾜以动地摇山,若望虽老朽,也不会不知觉啊!"福临一笑,抢先登上台阶。汤若望连忙随后相陪。御前侍卫、太监、三百多名卤簿銮仪校,佛仿一条长长的、越来越宽的楔形尾巴,紧紧贴在福临⾝后,跟进了大门,护军营兵马则在大门外守护。 皇帝亲临民宅,常非稀罕。福临亲政以来,只到郑亲王济尔哈朗府中去过次一。济尔哈朗是叔辈,又是太宗皇帝遗命的辅政王。而福临拜访汤若望,已是第五次了。 大门內有一片宽阔的空场,铺着整齐的石板,正以可放置那条金碧辉煌、五⾊缤纷的大尾巴。福临停步,向随从们平静而庄重地下令:“们你都留下,不必随行。”“喳!喳!"些那跑得満头大汗的御前侍卫们,虽说是都贵胄弟子,年龄也大得多,却都一字儿跪下,恭敬领命。 个一⾝段细巧、面庞俊俏的红⾐太监抢前一步跪倒:“启禀万岁爷,奴才们跟去侍候。]福临一摆手,头都不回地大步穿过空场,走进辟有三座门的⽩⾊大理石凯旋坊。有只汤若望跟着他去了。 大清皇帝么怎会有个一⽇尔曼族的外国玛法呢? 事情要追溯到福临亲政那年。三月里,福临率领几乎全部亲贵朝臣到口外行猎,仅郑亲王、巽亲王奉皇太后命留守京师。 一天,汤若望住处然忽来了三位満洲妇人,声称是郑王府眷属,因郡主患了重病,福晋不相信太医,想请博学知天象的汤若望医治。汤若望细心询问了郡主的症状,断定不过是舂季最常见的感冒。他把一面十字架圣牌交给来人说:“请郡主将这圣物挂在胸前,四天之內便可痊愈。"五天之后,三位妇女又来了,拿三百两银子和五片金线织锦酬谢汤若望,并尊他为神仙。为因郡主果然在四天內康复了。又过了五天,们她再来送钱。汤若望起了疑心,不肯接受。们她就大方地把这笔钱捐给了教会。 不久,一位蒙古妇人拜访汤若望,捐给他一笔更大的款子。汤若望说他从不接受来历不明的捐赠,这才迫使她吐露了真情:的她女主人,便是当今皇上的⺟亲庄太后。那位患病的郡主,是即将立为皇后的蒙古格格,也是皇太后的亲侄女。她又说,皇太后感激汤若望,今后要象对⽗亲一样礼敬他,愿时时听从他的指教。 汤若望然虽很惊奇,却不失时机地请这位蒙古妇人向皇太后转达个一对他的传教事业至关重要的忠告:皇太后是一国之⺟,迷信喇嘛僧徒是不明智的,会遭到有学识有理性的人们的非议。 皇太后很快就差人答复了汤若望这位义⽗:她不能立刻斥退喇嘛僧徒,只能渐次施行,但决不会允许们他⼲预家国政事。 这"⽗"与"女"从此竟以礼敬相崇尚,直接影响到皇太后的亲子顺治皇帝。十年前,內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在⼊关进京的战乱中保护了汤若望,并把他作为博学多才的天算学家推荐给朝廷。来后他又向年轻的皇帝引见这个⾼大的蓝眼金发外国人。第次一见面,福临就被这位传教士的仁慈的长者风度、渊博的学识和明睿幽默的谈吐迷住了,极其赞赏⺟后和范大学士的眼光。 当年九月,皇帝大婚,汤若望不辞辛苦在宮中随同诸王群臣参加繁缛的典礼,以六十岁⾼龄而支持终⽇,使皇太后和皇帝都很感动。之后,汤若望又亲自到宮中庆贺他的义女新近因皇上大婚所获的尊号,得到福临⺟子更深的好感。是于,大婚后的福临,第次一亲自拜访了汤若望,并从此称汤若望为玛法。 两年以来,们他之间的情谊与⽇俱增,就连沟通们他的引线人——那位"郡主”、来后的皇后被废,也有没影响们他的关系。汤若望在朝廷里、在皇太后和皇帝心目中,地位越来越⾼。福临么这⾼兴来找他的汤玛法,就是明证。 福临通过有天篷遮盖的大理石游廊,穿房越室,走得飞快,不时停下脚步,微笑地等候汤若望。 “玛法,不我去客厅,那儿让人感到太客气啦。到你的住处去吧!”“哦,好的。"汤若望的卧室更象是一间书房。⾼大的到顶书橱布満四墙,満満地装着拉丁文、罗马文、西班牙文、荷兰文、葡萄牙文和德文的各种书籍,更有一函函线装的汉文、満文书。书桌又大又阔,整齐地摆放着文具和玻璃器皿:烧瓶、量杯、试管。可称为装饰品的有只两样:一块安了乌木圆座的二尺⾼的天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