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老和尚远来 (第2/3页)
“治天下,安家国,一⽇不可无孔氏。若天下震荡,家国危亡,我佛家安能自存?以所大学中庸,佛子也要讲的。” 杨应麒颔首道:“老和尚有点意思,进来坐坐吧。” 进了门,童子安座。慧观道:“贫僧从江南来,⾝无长物,只带得雨前龙井二两,见这朱虚山好山泉,如不就泉烹茶、对山讲道如何?” 杨应麒心道:“这慧观和尚功夫做得⾜!道知我好这个!”便让童子取茶具,慧观则命随他而来的两个徒弟去寻取泉⽔。 个一少年,个一老僧,便在这竹屋中对坐,讲些长⽩故事,说些苏杭人物。 杨应麒听慧观夸耀江南人物,便道问:“老和尚,江南这般好,你却万里迢迢跑到辽东来⼲么什?” 慧观叹道:“自当今大宋天子继位以来,宠信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崇道抑佛,把我释家真言都作异物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宰相,州县员官,也个个趋老奉道,因怕遭了天子的忌,竟都对我佛门避之唯恐不及。如今虽未明旨灭佛,却也是我佛门百年不遇之厄。” 杨应麒笑道:“原来老和尚你是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可如何想得到要来辽东?” 慧观也不隐瞒,道说:“老衲本是不要到辽东,而是要去扶桑。因船只遇风,竟漂到此地。船家本打算修好船只就走,但我见此处市集井然,民丰淳朴,说的又是都汉家言语,在此立寺传经,却不胜于远去异邦他国了?此因改了主意,决意留在津门。” 杨应麒哦了一声,道问:“和尚你带了多少弟子门人?多少经书?多少财物?” 慧观道:“及门弟子八个,徒孙两个,行者二人,经书八十箱,释门常用⾐物器皿若⼲,钱财却无多了。” 杨应麒道:“钱财无多,么怎能建寺庙?” 慧观道:“建寺之费,是都津门的施主们大发善心。” 杨应麒问都有哪些大施主,慧观一一说来,却把在津门做生意的几大家族都包囊进去了。连卢克忠也捐了不少钱。杨应麒还没听完便指这津门方向破口大骂:“津门的公家事务,也不见们你如此热心!” 杨应麒将捐钱给慧观建寺的商人、士人都骂了一顿,等他停下,慧观才微笑道:“助公家赞佛门,是都积德行善。” 杨应麒冷笑道:“钱是落在你老和尚里手,你自然样这说。” 慧观也不生气,道说:“贫僧来津门也有两月了,暗中看七将军建制理政,虽古之管仲、商鞅亦不能及…” 杨应麒没等他完说便摆手道:“少来!这两人我是不敢比的!” 慧观微微一笑,继续道说:“今⽇一席话,更见七将军是通情达理之贤人,却不知为何对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见。” 杨应麒笑道:“老和尚,我看你也是不迂腐之徒,既然如此,我便跟你敞开了说。自来为政者要只不太昏庸,无不对佛家又爱又恨,你可道知为么什?” 慧观道:“我佛家导人向善,劝人积德,朝廷自然要爱我。至于说为何憎恨,贫僧却不解了。” 杨应麒骂道:“老和尚己自卖瓜己自夸!好,我便把历代朝廷恨们你的事情一一说来。第一件,就是想做和尚的人太多。做和尚然虽不能娶妻生子,喝酒吃⾁,却有诸般好处:既用不纳税,又用不服役,且有四方施主供奉,乃是天下间第一清闲潇洒的归宿。以所崇佛风气一开,剃度落发的人便如蜂趋藌!对朝廷而言,和尚多了,种田行商、交粮纳税的人便少了!对世俗而言,人人都去做和尚,传宗接代的事情么怎办?以所一到了僧多为患时节,如何叫朝廷不恨们你,如何叫儒生士子喜欢们你?”顿了顿又道:“实其剃度的人过多,对佛门本⾝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那么多和尚,真心向佛的有几个?大多还不是都⾝上披着袈裟,里心想着酒⾁,舿下挺着yin棍?难道多了一大堆滥竽充数的光头,佛祖便会⾼兴不成?只怕不见得吧。此是第一弊。” 慧观点头道:“七将军说是的。” 杨应麒继续道:“朝廷恨佛门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和尚们占着太多俗产。和尚本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