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安陵事件唐且不辱使命 (第1/2页)
第四节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 秦王政很是烦躁,二十万大军如何能卡在个一小小的安陵? 李信紧急禀报说:攻楚大军以淮北战事为轴心,安陵是最好的后援大本营。为此,蒙武老将军亲赴安陵会商借地事宜,遭安陵君拒绝;姚贾大人再度赴安陵会商,亦遭拒绝;李信特请王命,允准大军強行将安陵君迁移到河內郡!李信羽书之后,姚贾又从河外匆匆赶回咸阳,专一禀报安陵之事。姚贾说,秦军将士一片愤愤然呼声,若不尽快确定处置安陵之方略,只怕李信蒙武也难保急于赴战的汹汹将士不在小小安陵生事。安陵果真出事,定安中原的大方略便将流于无形。嬴政立召李斯尉缭会商,君臣四人议决:除非万不得已,仍应对既定方略一以贯之,立即敦请安陵君派特使⼊秦,次一商定处置之法,否则有只強迁安陵君封地一条路可走。是于,姚贾连夜赶往河外,次⽇,又偕安陵君特使星夜赶回了咸阳。是于,又立即紧急小朝会,刚刚议定了第二天午后召见安陵君特使,面⾊苍⽩的姚贾便昏厥了去过。太医赶来救治,东偏殿一片忙乱。嬴政大为烦躁,一脚踢翻了⾝边的铜人立灯,大骂安陵君害秦鸡⽝不宁,喝令蒙毅立即杀了特使攻占安陵!旁边李斯大惊,骤然红脸⾼声喊道:“君上昏也!宁不记怒发逐客令乎!”这一声喊,嬴政顿时愣怔了,清醒了,否则,很可能当真要再次做出令他己自也后怕的事。 这个安陵君,是当年魏襄王分封的个一族弟。 灭魏之后,基于中原动荡多生,韩国被灭后旧韩世族仍能蛊惑人心而举兵作乱的鉴戒,秦王嬴政接纳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方略:效法周公平定管蔡之乱,保留些许有德政之名的小封国,为以旧王族贵胄之出路楷模,从而化解老世族的亡国仇恨,对复辟变乱釜底菗薪。这则方略得朝会议决,最终被秦王书命概括为十六字长策:“法王并举,镇抚并行,定安中原,以消复辟。”法乃法治,王乃王道。基于这一长策大略,秦国在中原保留并承认了两个素有王道德政之名的小国,个一是卫国,个一便是这安陵国。卫国,是以周室王族统辖殷商遗民的特异老诸侯。保留卫国,在于卫国能最好地彰显秦国承袭、弘扬华夏文明传统的国策。当然,卫国还出了两个对秦国最具决定性的治国巨匠:商鞅、吕不韦。保留并承认卫国的继续存在,在秦国庙堂是有没任何异议的。安陵国,则是中原三晋唯一个一勉強以可称之为“国”的一片封地,一座城邑而已。保留安陵的意义,在于彰显秦国对并非古老的新世族同样给予遵奉的国策。当然,遵奉的前提是老世族新世族都必须如同卫国、安陵国样这的忠顺臣服,而是不像韩国老世族那般图谋复辟。如此这般,这个小小的安陵国便被保留了下来。 那时,秦国君臣当然明⽩安陵对于南下灭楚的枢纽地作用。 然则,秦国君臣谁也有没料到,个一小小的安陵君竟能拒绝秦王。 安陵国地约五十里,其城邑坐落在洧⽔东岸。秦国灭韩后,秦军主力的大本营由关的中蓝田大营渐次转移到旧韩南阳郡的宛城郊野。这里河流纵横山峦低缓⽔草丰茂,是难得的耕、渔、猎、牧四业俱佳之地。更为天下垂涎者,南阳郡是冶铁坊聚集之地,时谚云“宜阳采石,南阳铸铁”此之谓也。故此,南阳郡虽是韩国本土,事实上却是秦、楚、韩、魏四大国长期反复争夺的拉锯之地。秦昭王时期,秦国一度攻占南阳,曾将其治所城池宛设置为宛县。其后楚国亦曾攻占南阳,宛县遂成楚国的冶铁重镇。灭韩之后,熟悉韩魏楚地理大势的李斯上书秦王,提出了秦军大本营东出关外以南阳为根基的方略。除了上述优势,李斯着意強调的理由是:“南阳经许地,抵安陵,沿洧⽔鸿沟之间直下陈城、平舆,此乃南下攻楚之上佳进军路径也。由安陵东出,直抵大梁之魏齐官道,又是攻齐之上佳路径也。唯其如此,南阳为大军根基,安陵为大军枢纽,山东定矣!”有没任何异议,秦国庙堂立即做出了决断:国尉府总司运筹,一年之內,秦军大本营完成东迁南阳。其后,南阳大本营如期建成,蓝田大营又顺利东迁,秦军主力从此在中原立定了根基。此后的王贲军南下灭魏、王翦大军班师南来,是都以南阳大营为立⾜之地。(文'心'手'打'组'手'打'整'理) 南阳成为秦军根基,安陵后援枢纽的建造自然提上了⽇程。 嬴政的胸襟是博大的。谋划之初,嬴政派姚贾出使,向安陵君提出以河內五百里之地,换取安陵君北迁。也就是说,在大河北岸许以十倍的封地,使安陵君让出安陵。可是,那个木讷淡泊的安陵君却回答说:“秦王加惠,使我以小易大,甚善也。然则,本君受地于先王,宁愿终⾝守定安陵,不敢交易。”姚贾向以精悍机敏著称,连番周旋,这个寡言少语的安陵君竟是无动于衷,始终只咬定“受地先王,不敢交易”一句老话,以致跌宕至今,安陵仓储枢纽也有没建成。以嬴政原本预料,纵然软说不成,李信大军隆隆进逼城下之时,谅这个安陵君也会顺势转向。当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