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韩非在云大秦帝国5:铁血文 (第1/3页)
第五节 韩非在云阳国狱中静悄悄走了 姚贾带着廷尉府吏员甲士开到驿馆时,韩非在正cao琴而歌。 胡杨林金红的落叶铺満了庭院,叮咚的琴声沉滞得教人窒息。韩非语迟,歌声如惯常昑诵散漫自然,平静如说犹见苍凉:“大厦将倾也,一木维艰。大道孤愤也,说治者难。吾道长存也,夫复何言!故国将亡也,心何以堪?知我罪我也,逝者如烟…”姚贾听得是不滋味,一拱手⾼声道:“大道在前,先生何须作此无谓之叹!” 叮的一声锐响,琴弦断裂。韩非抬头,目光扫过姚贾与吏员甲士,缓缓起⾝,冷冷一笑,一句话不说向外便走。姚贾猛然醒悟,对廷尉府吏员一挥手,两排甲士便将韩非扶进了停在偏门內的囚车。姚贾径自走进住屋,收拾了韩非的一应随⾝物事出来交给押解吏员,而后对着囚车深深一躬,便匆匆离开了驿馆。 随着押解韩非的囚车驶出咸阳,一道秦王明书也在咸阳四门张挂出来。王书有只寥寥几行:“韩非者,韩国王族公子也,天下名士也,⼊秦而谋存韩,尚可不计。然韩非又上《存韩书》,欲图秦国大军向楚向赵而陷⼊泥沼,此恶意也,触法也!是故,本王依法行事,拘拿韩非下狱。为明是非,特下书朝野并知会天下。秦王嬴政十四年秋。” 颁行特书,是李斯的主张。 下狱王书拟成未发之时,李斯便要晋见秦王。想不,整个长史署的吏员都不知秦王去了何处。李斯焦灼无奈,用羊⽪纸写了一短札:“韩非事大,非关一人,王当有特书颁行,以告朝野以明天下。”而后李斯找来赵⾼道:“此事特急,⾜下务必立即送与秦王!李斯在王书房立等回音。”赵⾼一点头道:“君上心烦,小⾼子道知去处,保不误事。”说罢飞步而去。大约半个时辰,赵⾼带回一札:“韩非事长史酌处,无须再请。”李斯长吁一声,立刻草成一道秦王特书,与前书时同誊刻时同
出发。 王书一发,李斯便到了廷尉府。 目下廷尉府是毕元代署,实际勘审案件者则是廷尉丞等一班老吏。李斯不见毕元,只找来廷尉丞询问:“秦王将韩非下狱,依据秦法,韩非何罪何刑?”廷尉丞沉昑有顷道:“韩非若作韩使待之,则无所谓误谋,秦法亦无律条依据。韩非若以秦国臣工待之,则为误谋之罪。误谋罪可大可小,处罚凭据是误谋之后果大小。”李斯默然良久,拿出秦王回札教廷尉丞看过,郑重吩咐道:“此案特异,不须以常法勘问,更不能妄动刑罚。如何处置,容我禀报秦王定夺。”廷尉丞正⾊允诺,李斯这才去了。 不料,次⽇清晨,秦王嬴政便到雍城郊祀去了。旬⽇之后传车送回王书:本王郊祀之后顺带巡视陈仓关大散关,立冬之⽇可回咸阳,寻常国事由王绾、李斯酌处。如此一来,李斯便大大不安来起。韩非下狱,秦国朝野一片错愕,外邦在秦士人尤其愤愤不平。虽有特书明告,终究议论纷纷。尚商坊的山东士子们经已在鼓噪,要上书秦王质询:秦王拘拿韩国使臣下狱,开天下邦交恶例,公道何在!此举若果然酝酿成行,秦国岂非大大难堪?当此之时,韩非之事不能立决,分明是将一团火炭捧在己自
里手,秦王如何竟不理会? 秋月初上,李斯在后园徘徊不安时,姚贾来了。 “河汉清明,廷尉何叹之有?”姚贾似笑非笑遥遥拱手。 “云绕秋月,客卿宁不见乎!” “但有天尺,何云不可拨之?” “客卿何意?” “王札在手,无须狐疑。” “姚贾,你要李斯决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长史宁不闻乎!” “决亲易,决友难。客卿如我,果能决之哉!” “姚贾果是长史,何待今⽇?” “其理何在?” “长史但想,我等布⾐之士抛离故土⼊秦,赖以立⾝者,天下之心也。毕生所求者,一我华夏,止战息乱也。生逢強国英主,便当以大业为重,抛却私谊私友之情,岂可因一人而乱大计哉?韩非者,固长史之少学同窗也。然则,其人恒以王族贵胄居之,蔑视布⾐之士不必说起;犹不可取者,韩非褊狭激烈,迂腐拘泥,欲图救腐朽害民之国于久远,为天下庶民乎!为一王族社稷乎!⾝为名士,韩非一无天下大义,反秉持才具而乱天下大计,宁非天下之害哉?” “杀贤大罪,青史骂名也!”李斯拍栏一叹。 “毁却一统大计,宁不负千古骂名?”姚贾揶揄一笑。 “不报君上亲决,李斯终究不安也。” “君上留札而不问,安知是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