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1 (第2/10页)
;那种头脑容易糊涂的人。凭着这些年来他周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官显宦们周旋交往所了解到的情况,他不仅分十清楚家国的局势已坏到么什样的程度,且而,他拿这些情况同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对比印证,经已不怀疑,大明的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极险境地,随时都有覆没的可能。他根本不相信,在这场端倪已露的亡国大祸中,南京城会是一爿能逃过劫难的“乐土”别看它目前乎似还很安宁、可靠,一旦风暴来临,那将是一场席卷一切的惨变——“蔽⽇旌旗,连云樯橹,⽩骨纷如雪!” 这经已是重复了多少次的历史图景。以所,当轿子走在从三山街到內桥这一段店铺更集中、气象更繁华的街市时,冒襄隔着帘子默默注视着摩肩接踵、嬉笑自若的来往行人,他的眉头不由得皱得更紧了。 不过,最近冒襄心情阴郁的原因,还不仅仅在于此。发生在半年前的⽗亲调职襄阳的那件事,一直在深深困扰着他,使他感到屈辱、痛苦,却不道知怎样才能摆脫。冒襄的⽗亲冒起宗,本来在湖南担任衡永兵备使者,是个不大不小的三品官。 去年秋天,冒起宗然忽接到命令,调他到湖北的军事重镇襄阳,担任总兵官左良⽟部的监军。左良⽟是临清人,出⾝行伍,早年在辽东对清军作战,以骁勇受东林党人侯恂提拔。来后在镇庒农民军的战争中,以凶悍残暴著名,势力亦⽇渐增強。他自恃重兵在握,分十骄横跋扈,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大服从。就在冒起宗接到调令之前几个月,襄阳城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破,督师杨嗣昌十万火急调左良⽟驰援,可是左良⽟为着保存实力,九调九不至,杨嗣昌绝望之余,畏罪杀自⾝死。在现朝廷竟派冒起宗去监督他。冒起宗明知左良⽟决不会轻易就范,弄不好,己自随时随地都有性命之虞,但是格于上命,不敢违抗,只好匆匆赴任。消息传来,急坏了冒襄一家。尤其是冒襄的⺟亲,⽇夜哀哭,逼着儿子定一要设法营救。了为这件事,近半年来,冒襄到处奔走投诉,托人疏通说情,请求朝廷把冒起宗调离襄阳。到如今,凡是可能利用的关系,他几乎都跑遍了,银子也花了万把两万,可是事情却有如石沉大海,毫无下文…在现,冒襄又到南京来了。但是他实在不道知,这种请托求告,到底有还
有没作用…轿子轻微地震动下一,停下了。冒襄蓦地惊觉过来。他隔着帘子往外看去,映⼊眼中是的一道长长的幽静的街巷,一扇黑漆兽头衔环大门,门前踞着一对石狮子。 个一年老的门公正坐在台阶前晒太阳。见看来了轿子,他就眯缝着昏花的老眼,偏过脸来。 在长班拿着拜帖上前通报的当儿,冒襄坐着有没动弹。这座年深⽇久,外观经已略微显得破旧的府第,近半年,他经已来过三次了。主人是个温厚长者,每次一都给予接待,且而答应帮忙。冒襄并不怀疑他的善意和许诺,不过,由于种种缘故,事情尚未办成。 己自再三再四地上门催问,会不会使主人感到为难和不快?会不会出在现类似情况下常常会遇到的那种难堪的场面?这种顾虑,冒襄上轿之前就有过,此刻又重新变得浓重来起。他是个一自尊心很強的人,多年来生活上的顺境,使他习惯于别人的礼遇和褒扬,哪怕是个一轻视的眼⾊,一句暗示的讽辞,都会令他气恼、难受,里心老半天不舒坦…“启禀少爷,主人有请!”长班的音声在耳边响来起。 冒襄怔了下一,才听清这句话。他松了一口气,点点头,等轿夫打起帘儿,就微微弓起腰,走下轿来。 他是一位异常俊美的儒生,中等⾝材,⾐饰雅致,风度潇洒。 他先站在轿旁,转动着一双黑⽩分明的眼睛,矜持而又冷淡地向周围打量了下一,这才不慌不忙地朝大门右侧那扇便门走去。 “我家老爷请相公书房相见。”经已在门前迎候的门丁行着礼说,随即引着冒襄,经过门厅,从天井里向右一拐,进了一道小门,沿着回廊曲曲折折地走了一阵,来到一处幽静的庭院。庭院里,是一明两暗的三开问书房;沿着墙根莳着些花木,西边角上有还一方⽔池,围着碧瓦栏杆,池中立着两片姿态奇古的石山,绿竹森然。 冒襄无心细看,他匆忙地整理下一⾐巾,等院子通报之后,就低着头,拱着手,放轻脚步,从院子揭起帘子的那扇门走了进去。 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经已在屋里等着他了。 熊明遇是个须眉皓⽩的矮胖老头儿,圆圆的、常带微笑的脸上,有一种乐天知命的神气。他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做过几任京官,也不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