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1 (第6/10页)
建虏⽩天启元年以来,以沈阳为巢⽳,內修制度,外行侵伐,十余年间,已骏sao然雄有辽东以北广袤之地;且东降朝鲜,西收蒙古,羽翼之势已成。彼对我朝佯示就抚之意,实则鹰扬虎视,无⽇不图南进。天启七年至于今,已三度⼊寇,京畿以及燕、赵、齐、鲁之地,悉遭躏蹂,杀掠极惨。如今更举倾国之师,专攻松、锦,其意在夺取山海关甚明。山海关为京师门户,虎狼之心,意欲何为,实已昭然若揭!至于流寇,崇祯元年,贼众不过万数,地不出陕西一境,且而各股不相隶属;七年之后,经已居然拥众二三十万,扰地遍及秦、晋、川、楚,然官军尚能制之。尔后凶岁连年,饥民大起,兼之朝廷剿抚之策不定,遂致贼势蹶而复振,⽇渐坐大,竟成今⽇难以制御之局面。且闯、献二贼,尤为悍猾而強,狂悖之志,曾不下于建虏,令人可惊可虑。况且——”冒襄说到这里,微微叹了一口气“自古以来,未有国乱于內而能攘夷狄于外者。时至今⽇,国势之危殆,实为历代所罕见。朝廷倘不急图良策,中兴之业,只恐终难有望!” 冒襄完说了。他谦恭地垂下头,等待主人的指教。但是熊明遇却呆呆地坐着,老半天不做声。不错,这一番话的內容,他也曾经零零碎碎地想到过,可是此刻从这位年轻士子的口中,用如此清晰尖锐的语言说出来,仍然使他的內心受到很大震动。有片刻工夫,他的眼前佛仿出现一幅国破家亡的可怖图景:京师的城门纷纷失守,紫噤城里外燃起冲天大火,噤卫军和內侍作鸟兽散。皇上横刀殉国,百官或死或走或降。而他,熊明遇,自然也要一死以报国恩,这乎似是无可选择的。可是他有还一大群妻妾儿女,到时他许也不忍心让们他全都跟着己自去死,那么就会有人活下来,果结命运却极为悲惨…啊,们他将会怎样呢?被杀戮、拘系、躏蹂、辱凌,后最沦落街头,成了贱民、妓女、乞丐!这种可怕的悬想把熊明遇庒得透不过气来,他动弹了下一,想摆脫这种重庒,果结
是只把⾝子缩做一团,瞪着惊恐的眼睛,喃喃地问:“那么,那么贤侄有何救时良策?” “啊,只怕说出来更不⾜污老伯清听了!”冒襄抬起头,着看主人,谦逊着说。 他早已等着有此一问,以便把己自的政见向这位德⾼望重的前辈陈说出来。冒襄同熊明遇毕竟不一样,然虽他清楚地看到国势的危殆,敏锐地嗅到了亡国气息的临近。 但是在他的年轻、強健的里心,却未始不得觉这也是一种机会,正好借以试一试己自的本领和力量,毕竟他还从未加以试验过!何况许久以来,冒襄就认为,国事之以所弄到这个糜烂的局面,主要是还由于主持朝廷大计的,大多是一些庸懦之材的缘故。以所,然虽多少觉察到主人的神气不对,但当他始开回答询问时,仍然情不自噤地用了一种几乎是奋兴的、且而多少有点卖弄的语气:“以小侄愚见,当今之世,风俗陵夷,廉聇道丧,积弊之多,多于牛⽑。若就其中一枝一节而改⾰,徒然虚费时⽇,而难见效用。实不若以天雄、大⻩之猛剂,治其根本。根本一清,枝节便不难改治。 所谓根本,无非是正风俗,严纪纲。风俗正,则积弊消;纪纲严,则君信立。 积弊消,君信立,则民不易为乱。虽有少数不逞之徒,亦无所施其煽惑之技。如此,则国內可定。国內定,朝廷便可专力而东向,建虏虽強,不⾜虑也!然虽,此理说来极寻常容易,惟真正施行,又极不容易。其中用人一事,实为一切之关键。用不得其人,虽有良法美意,亦终因重重扦格,寸步难行。故朝廷倘欲求治图強,须得痛下决心,进君子,斥小人。知其为小人者,虽处庙堂之⾼,亦必斥而去之;知其为君子者,虽居江湖之远,亦必求而进之。 务使举国上下,正气伸张,人才得用。如此,中兴可指⽇而待矣!懊跋逶剿翟叫朔堋K纳舾咂鹄矗障殖黾ざ暮煸危劬σ苍诰季挤⒐猓詹沤吹氖焙蛳啾龋路鸹涣艘桓鋈恕?熊明遇仍旧蜷曲着⾝子,一动不动地坐着,神情显得愁苦而呆滞,先前脸上那种乐天知命的神态,经已看不见了。他默默地听着冒襄的热烈陈说,⾼谈阔论,并未能够排除他心头的重庒。诚然,这位年轻士子的见解不失为堂堂正理,但家国的局面经已到了这一步,要加以实行简直是不可能的。就拿用人一事来说,长期沿袭、继承下来的习惯,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恰似一棵百年老树,盘根错节,早已形成了异常顽固死硬的格局。要改变它,真是谈何容易!弄不好,改⾰者就会反招其祸。倘若用強力加以改变,只会速加这株老树的倾倒死亡。为今之计,惟有量尽不要触动它,至多也是剪除一些实在无法保留的枝桠,对于其余则尽可能维持、包容,以求得在狂风暴雨中能同命共济。样这,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不过,熊明遇最近越来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