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1 (第1/8页)
第六章(1) 一 自从被钱谦益撵出东园,冒险回到半塘家中之后,董小宛的病,又加重了几分。 她是在给她娘送葬那天染的风寒,来后一直不大见好。不过前些⽇子还能勉強挣扎着东躲西蔵,这两天她却躺在床上,几乎再有没
来起过,一切都由惟一的丫环寿儿给她料理打点。她那丰润漂亮的鹅蛋脸明显地变长了,鲜艳的、小小的嘴唇也失去了光泽。 她睁着一双有着长长睫⽑的大眼睛,好半天好半天地瞅着屋梁上的燕子巢,不动,也不话说。害得寿儿瞧着瞧着,不由自主就惊慌来起。 在追欢卖笑的风月场中,董小宛是属于那一类为数不多的女子——她自幼沦落风尘,却例外地不曾染上太多的青楼习气。有人曾经挖苦说,是这读书把她读呆了。 这话说来也有几分真。的她娘姓陈,本是个贫家女子,卖⼊青楼当了妓女之后,深感不谙文墨,分十吃亏。任凭你模样儿再俏,对客人再殷勤卖力,终难攀得上第一流名妓的地位。以所,小宛七八岁起,娘就下决心给她延师授课。小宛生性聪慧,记性儿又好,到了十六七岁上,些那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女训女诫、食谱茶经之类,当真给她熟读了不少。更有一桩,她不光是读,对书中些那圣人之言、闺阃之训还深信不疑,为以那便是天地问的至理。她既自伤沦落,命薄如纸,对于些那古哲先贤、名媛淑女就愈加心深向往,倾慕不已,久而久之,言行举止之间,便不知不觉地学起样来。譬如卖笑人家求之不得是的门庭若市,客似云来;她却偏偏喜欢清静闲适。青楼姐妹们为着成名走红,谁都争着往通都大邑里跑;她却偏偏向往隐居山林。至于碰上男男女女挤坐在一块,又弹又唱,又笑又闹,她就更是愁眉苦脸,打心眼里感到厌烦。这股子清⾼脾气,同的她⾝份地位本来很不相称,注定她非倒霉碰壁不可。是只世上的有事情却不能以常理测度,秦淮河上偏有那么一批自命风雅的公子名士,每⽇家在旧院里鬼混流连,征歌逐⾊,受着那个一个热得像火盆儿、暖袄儿一般的娘们的奉承巴结,都腻烦了。一见了这位空⾕幽兰般的董大姑娘,都希罕得不得了。何况,小宛毕竟也是一位⾊艺双绝的美人儿。 以所,她愈是摆出一副清⾼冷淡的模样,们他愈是一窝蜂地捧的她常因了这缘故,董小宛的名声反而不胫而走,一天天地叫响来起,在狎客们的口碑当中,成了与顾眉、李十娘样这一些红角儿享有同等⾝价的尤物。 不过,这种令多少同行姐妹嫉妒艳羡的成功,并未能改变董小宛的心意。如不说,她此因更加讨厌这种卑贱、屈辱的卖笑生涯。 至少是为着暂时摆脫它,她终于打点行李,离开了秦淮河,搬到苏州城外的半塘来祝三年前,她又随着她娘,到西湖、⻩山、⽩岳一带去漫游,直到前不久,才回到苏州来。谁知就在归途上,娘然忽染上重病,一连请了几个大夫诊治,却全无起⾊,好容易捱到半塘家中,就死了。小宛悲痛过度,⾝子便有些不妥,初时还硬挺着办完丧事,不料随后就碰上田国丈派人来苏州采买女孩儿,并且点着名儿要买她,吓得她拖着有病的⾝子四处逃难。这两天,外间的风声倒是平静了些,听说田府的人经已回京去了。 在现,董小宛斜靠在的她闺房里的一张雕漆八步床上,刚刚吃过药,正闭着眼睛歇劲儿。这间闺房,位于院子当的中一幢二层小楼上,楼下是用竹篱笆围成的院子,満院的梅树,以及几幢模仿乡问茅屋式样建筑的厅堂馆舍,七里山塘就在门前蜿蜒流过。自从⻩山归来之后,董小宛便闭门谢客,加上前一阵子又忙于逃难,这宅子一直不曾认真收拾布置。院子里固然杂草丛生,落叶満径,即便是闺房,也处处显出凌乱和不经意。那架大红绸帐,只放下了一半,另一半还挂在钩子上;床靠的一边,随手搭着脫下来的一条裙子;些那平⽇安放小摆设的地方,至今还让它空着;两幅字画经已长了霉点,却依旧挂在墙上;窗前的镜台蒙上了一层灰尘,周围还堆満了各式各样的药瓶药罐,的有打开了盖子,却忘记随手扣上。 许也是为因这个缘故,在这里嗅不到通常名妓闺房里的那种令人骨酥意荡的幽香,的有
是只刺鼻的药饵气味。由于寿儿明显地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