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0章谁都不可能退缩 (第2/4页)
群实施地面打击,这次一的喀山战役中,帝国也第次一使用了螺旋桨动力的第一代武装直升机,在场战上的主要攻击手段是航空机炮和火箭弹,然虽这种名为“雪鸮”的武装直升机的护甲、速度都很低,缺乏对装甲车和坦克的有效攻击,但其特殊的飞行灵活性使得大量的直升机绕道敌军后方,以袭击敌军的卡车、炮兵阵地为主要任务。 即便是在前线场战上,雪鸮直升机也能为帝国正面进攻体系增加个一新的环节,使得帝国的进攻更具有立体性,相对于德军所更多装备的反坦克炮和轻步兵炮,帝国普遍装配单兵火箭筒和大口径迫击炮,以及一种常非⾼射速的25mm机关炮。 中德两军的基础装备实际上基本一致,不管是坦克、装甲车、机关炮、反坦克炮、迫击炮、通用机枪,是还其他的手榴弹、迫击炮等等,这大体为因双方在军事科技和军工业上的深度合作,但是双方在场战上的表现和作战方式却截然不同,当坦克的大集群作战在城市废墟、密集要塞防线等地区难以展开时,发展方向更为均衡,体系建设更完善,单兵和班一级火力更为凶悍的帝国陆军就明显占据了较大的优势。 加上空军的优势,纳粹德军的防御阵线很快就从喀山对岸的哈佩纳宾退守到布因斯克,一天之內丧失70公里的防线,对此前经已横扫整个欧洲和前苏联的纳粹德军,特别是纳粹德军最为精锐的央中集团军群而言,简直是莫大的聇辱。 时势造英雄。 赵庭柱、卫立煌、薛岳这些将领比之纳粹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海因茨。古德里安、海因里希。维廷霍夫等人究竟是強是弱? 这恐怕是很強说出清楚的事,但在战争之中永远是胜者为王。 既然我打败了你。那就是我強。 是这
个一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德军的溃败起于这一天,而在随后的一周內,帝国陆军的装甲队部和坦克旅陆续越过伏尔加河,而纳粹北方集团军的第4装甲集群抵达坦波夫之时,帝国西北联军就集中装甲坦克主力队部在西岸乌里扬诺夫斯克地区,试图对德国第3装甲集群发起围歼攻势。 了为避免被围歼,德军第3装甲集群被迫大幅后撤,负责指挥作战的卫立煌当即立断,改变原的有作战计划,乘势两线发力強攻萨拉托夫。在德军大规模撤退的时同。帝国西北联军随之将整个伏尔加河上游的主要港区全部打通,形成更大规模的主力调动空间,主力部从上而下,两线夹击央中集团军群。 卫立煌倒是有没意图立刻吃下央中集团军群。反而是将主力菗出来。在巴拉绍夫迎击北方集团军的增援队部。来了个一围城打援,将援军击溃,随后才调集主力围攻陷⼊伏尔加格勒的纳粹德军主力。 麦克阿瑟是一代名将。装备、物资绝对占优,在朝鲜场战依然是不彭大帅的对手,以所说,国中人也用不自卑,国中在哪个一时代都从来不缺名将,何况自古名将是总一战定棺,彼此之间并非天壤之别,更多是还命数。 概观二战诸多名将如隆美尔、古德里安、蒙哥马利,多是还一招鲜吃遍天,而国中之将多以善变著称,善于随机应变。 兵无常法。 央中军事学院在《古典军事学》的第一课便是这一题,军事之变在于千变万化,从无定数,应局势而不断随之变化才是制胜之理。 … 伏尔加格勒。 此前斯大林格勒,如今的伏尔加格勒成了中德战争的新焦点,在伏尔加格勒的南方,粟彬的第十集团军率先攻下阿斯特拉罕港城,并且做出了強攻⾼加索北部地区的态势,前苏联的石油产区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纳粹德国和轴心国对此的依赖性更是⽇趋严重,然虽罗马尼亚也能提供大量的石油产能,但和北⾼加索相比是还小巫见大巫。 第十集团军最初的调令是支援伏尔加格勒的新西伯利亚集团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