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32章:进城 (第1/2页)
432章 进城 ⽔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可谓写出了杭州城的神韵。杭州自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次一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是这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在现的江苏镇江 清波门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杭州之名正式告知天下,但真正让杭州名満天下的还算是整个大宋一朝。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路治;大观元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二十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国全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地方官,分十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 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市,民饮称便。 到了南宋时,始开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置行宮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宮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定行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西至万松岭,东抵候嘲门,在皇城之內,兴建殿、堂、楼、阁,有还多处行宮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十三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至此杭州算天下名城。 萧云、小郡主、徐大川三人一船,顺着京杭大运河,顺流直下,响午时分便到了杭州城,徐大川带着鱼货进了城,萧云本为以在样这
个一动乱的年代,杭州城定一
分十动乱不堪,可等他上了岸,才现发这里并是不那么回事儿,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繁华,还要平静,各种江海鱼货、各种鱼虾蟹蚌等海里产品,以及中外各种海鲜,都在街道上摆摊出售,叫卖声络绎不绝,行人如织,纺织、印刷、酿酒、造纸、酒楼茶肆、妓馆歌坊,一一呈现。这副景象,只把萧云看得烟花乱乱,佛仿置⾝于许文強《山海滩》的场景,这座天下文人荟萃的文明古城,在这个动乱的岁月里,涌现着一种勃勃生机的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