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第3/3页)
“绿豆呢?这绿豆汤怎么没绿豆?”大呼小叫。    他答:“我不吃绿豆。”    我嗤一声笑出来:“哪有男人这么挑嘴。”    他只低头喝汤,等我笑完,才若无其事“小时候,家里穷,难得煮一次绿豆汤,只喝汤,绿豆不舍得吃,要接着熬,直到熬烂、熬化,什么都熬不出,才捞了渣子起来吃。”    头终不肯抬起。    我动容,半日愧疚道:“对不起。”    他只很平静,泥土一般的素朴平静:“又不是你的错。”    老板娘又端一碗给我,与他搭讪:“太太好吗?孩子好吗?”再笑嘻嘻问我;“小姐第一次来?牛rou面好不好吃?”    我赞美:“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她胖胖的很得意“那当然,我们是百年老店”,一指“这匾是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亲笔题写的呢。”    等她去后,我悄悄问沈明石:“真的?”    “起码四十年。”如常言简意赅。    我恍然:“你小时候住在附近?经常来吃面?”    “不,吃不起,总是从门口经过,看见有人把吃剩的半碗泼掉,口水直滴。”笑一笑,那一笑是时间的安详,都过去了。    很久之前的事,却像近在股掌的心情。    “一次也没来过吗?”我问。    “不,十五岁去当兵,mama带我来吃过。”儿童一样的称呼,儿童一样脸上放着光。    “我吃掉一碗,又吃掉mama碗里所有的牛rou,添了两次汤。那时,我想,将来有钱了,天天带mama来这里吃。”    我温和地说:“现在可以了。”    他微笑:“她去世了。”低下头:“我当时在办案子。等知道…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    结束之后,最深重的悲伤也只是淡淡的叙说。他只眨眨眼睛,仿佛有砂在梗痛。    “那,你父亲呢?”    “哦,我两岁他就去世了。”    我不由自主说:“我也是十岁父亲就去世了。”    竟只记得二胡了。    诊断出是肝癌晚期,药石无效。父亲只说:要回家。    酷暑的夜,永远在停电,空气漆黑guntang,像死去,没有一丝风。父亲坐在走廊上拉二胡,看不见他的身影,却听见琴音,无比的炽烈与凄凉,幽幽地在夜色里回荡。    母亲说:曲子叫《二泉映月》。    …渐渐,听不见了。    那时的我,其实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沈明石忽然说:“这一生,我们能决定的事,其实很少很少。”    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我禁不住拖过他的手,将自己的脸孔埋进去。    梅雨将至的时节,编辑部里一桌一椅,所有纸张都生出淡绿霉点。浓茶亦经不起三次泡,越来越如清水,我只觉得口中寡淡。    中午他们送盒饭过来,掀开来,青菜、鱼rou、榨菜,皆颜色暧昧而气味可疑,重油重盐地混为一团。    我片刻犹疑。    只需一个电话,便可以和龙文去白玫瑰的富丽大厅,银盘托来精致餐肴,我偏爱七分熟的黑椒牛排…但我突然想念舌头的辣和刺痛,以及满头大汗的感觉,如同沐浴。    便遇上他的眼睛,自幽黑店堂里转身,如豹在密林里灼人的一闪。他只略一扬眼眉,    不说什么。有人与我招呼:“咦,庄小姐,你也在这里吃呀?”    竟有十几条大汉,都是他的同事,个个挥汗如雨,小小店堂被逼得格外浅仄。    而他身边,坐了一个女子。    也穿了警服,但那份绿仿佛只缘于今季流行橄榄色,窄窄直裙,双腿内敛地并着。    不时与他说些什么,他只默默聆听,很少说话。    她…是谁?    空气里充满躁动的热。我的汗,并无人知觉。    我在另一张桌前坐下,难堪至不能抬头。    而他们嘈嘈杂杂添汤加面,叫酱要醋,又自顾自讨论单位里的杂事,言谈间频频呼他:“沈处长。”“沈大哥。”又唤她:“沈大嫂。”    而她温和回应着,轻言细语。    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处长,大哥,某人之夫。    而我,并无立身之处。    他们吃完,一哄而散,还不忘与我招呼:“你慢慢吃。”我仓促应着“好走好走。”    他夹在人群中,始终不发一言。    牛rou面这样辣,满碗红油。我挑一筷子,食不下咽,只连连呛咳,口中像要喷出血来,非常狼狈。    怎么止血?如何才能让伤口愈合?    我还记得,我的泪曾一滴一滴打在他的掌心,如陨石坠落,而他默默承接,一如大地。    但刚刚的他…像寒冰冷雪。    是我弄错了吗?    远远街外,有一首歌,柔绵唱着:    “他爱我,他不爱我;    拥抱的时候这么温暖,心却离我隔着十丈远;    他爱我,他不爱我;    对我说甜蜜甜蜜情话,说话时不肯看我的眼睛。    …    哀怨地,唱彻正午的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