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第6/6页)
我!如此,我就将吐尔贝买下,她丰盈壮实,脾性又好,更不会讲汉话,讨了她何愁家中不宁?” 陶甘头摇道:“不然,这是只你的一厢情愿。照我看来,用不了一月两句,那胡女学会了汉话,你耳根同样不得清静。” 马荣不为以然,道说:“今晚我就去北寮寻她。你不妨与我同往,那里多有贤淑媛女,自然任你挑选。” 乔泰紧了紧腰带,恼道:“们你三句话不离裙钗,难道竟腹中不饥?我看是还选家店酒饮上三盅,先解了渴饥才是正经!” 众皆点头称是,一同出衙门向市井走去。 狄公换了一⾝畋服,命马夫厩房中牵出良驹一匹,腾⾝而上,用围巾裹了口鼻,挥鞭上了大街。 街上百姓正对正法二犯议论不息,对坐骑之上坐了何人自然也就不予留心。狄公过了南城门,连加数鞭,舿下骏马便向南疾驰而去。众衙卒仍在清理法场,的有在拆除临时公案,的有往⾎污之上覆盖净沙。 狄公一马来到郊外旷野,方勒马缓行。秋天的清晨,金风送慡,⽟露生凉,然在这空气清新,四野阒寂的乡间,狄公仍是心绪不宁。每次法场上开刀杀人,狄公中心总不平静。勘案之时,他一向穷追猛打,从无姑宽,毫不手软,一旦⾎案勘破,案犯招认,却又总想将一切忘却⼲净。法场上恐怖、流⾎、忍残,这督刑监斩之职,他实在不愿充任。 鹤⾐先生万寿山中与他一席话使他心灰意冷,故辞官之念渐生,如今诸案俱结,此念也就益盛。心想如不早⽇弃官旋里,从此守着祖留薄田数顷,陋室几间,做诗撰文,作育子女,百事自便,岂不清安?人间美事如此之多,却何苦中心
是总装着凶残。琊恶与罪孽?朝中能员更仆难数,兰坊县主之缺自会有人补替。他早想重温经史子集,撰写经典注疏,以飨万民。如今方四十出头,精力正旺,致仕后不正可伏案发奋,了此夙愿,同样报效家国? 然狄公又踌躇未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受于庙堂,效命于君王,乃民牧之本。若是満朝⾼官胥吏均如此洁⾝自好,优游林下,社稷又将如何?再者,目下儿郞年纪尚幼,开示们他有朝一⽇出仕为官,尽忠报国,难道不正是他为⽗之责么?想到此,又连连头摇,欲解中心疑难,答案须从鹤⾐先生草堂中那幅单条上去寻: 天龙升空成仙果 地螾掘土亦长生 自那⽇山中拜见鹤⾐先生,狄公对这帧条幅可谓靡⽇不思。他长叹一声,马上加了一鞭,到底何去何从,尚须鹤⾐先生觌面指点。 狄公来到万寿山山脚,甩镫下马。路边一农人正于田间锄禾,狄公将坐骑请他看了。正欲上山,却见一樵人沿羊肠小道下得山来。樵人原为一老翁,面如树⽪,手若⼲柴。行至狄公面前,放下柴薪,拭去额上细汗,向狄公扫了一眼,开言道:“敢问先生意欲何往?” 狄公答道:“老丈既问,不妨相告,此去山中拜见鹤⾐先生。” 老翁慢慢头摇,道说:“先生请回,鹤⾐先生恐是寻不着了。四⽇前小老打他门前走过,见雨摧百花,风荡残门,⼊去一看,方知屋中无人。从此,小老便将⼲柴存放于內。” 狄公闻言,顿觉孤寂。 农人一旁听了,将马缰交回狄公,道说:“先生,既如此,也省却你翻山越岭许多辛苦。” 狄公也不理会,问樵夫:“鹤⾐先生到底么怎样了?山中可曾见着他尸体?” 老翁诡秘一笑,头摇答道:“先生,似这等隐逸仙翁,岂能像你我这尘世之人一样老死于户牖之下?们他本来就是不⾁骨凡胎,终时自然象天龙一样揷翅飞升碧空天界,留得⾝后一片空空!”老翁复背起⼲柴,慢步蹀躞①而去。 狄公听罢,中心一亮,原来答案却在这里!对农人微微一笑道:“不错,我洵属此尘世之人,我要一如既往象地螾②一样埋头土中,掘进不止。” 狄公一⾝轻松,踩蹬跳进鞍座,扬鞭策马回城。 注释: ①蹀躞:读作‘蝶谢’,小步走路的样子。 ②螾:读‘引’,蚯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