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冀州不稳曹怒责曹丕 (第8/9页)
愿不愿意都视为屯民;二是早年收编的⻩巾义军及其儿孙弟子;三是战乱的中流民;四是从与敌接壤之地強制迁徙的百姓。屯民然虽不服徭役,但是都军事管制,缴税又⾼,以所百姓都不愿意当屯民。当初是天下战乱没办法,能活命就不错了,如今北方渐渐步⼊定安,与自耕农、佃农一比,屯田俨然快成暴政了,但凡能自谋出路,谁还愿意⼲这个?而随着局势的变化,曹cao也不再为粮食发愁了,搞屯田不过是方便养兵戍边,初衷经已变了,也没必要丁丁卯卯那么严格。 “就照你说的办吧。”曹cao不免伤怀“时事更易永不停息,看来老夫也该换换新脑筋了。你是治理民生的行家,遇事多替我分分忧,后以在府里做事,有不当之处及早诉告我。” “诺。”袁涣起⾝“那属下先行告退了。”他道知董昭必有机密之事,故而完说就走不多寒暄。 袁涣一去气氛立时沉寂下来,曹cao并不瞅董昭一眼,而是斜倚在榻上,才捶着膝头哀怨道:“《尚书》有云‘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可其中难处又有谁知?老夫听你的话,当了这肩挑天下的丞相,自此便无一⽇安生,里里外外cao不完的心。你还嫌害不我够,又修邺城又让我儿当官封侯,如今还给冀州添了十四个县,加了这许多差事,真要累死老夫啊!”董昭自不能点破,还得配合他演下去,一脸苦笑道:“寻常之辈自然难以负远,但您岂是凡人?德济天下威名镇远,莫说丞相之责,即便肩上担子再重些又有何妨?”这话实是一语双关,经已一人之下位极人臣了,担子再重些又意味着么什? 曹cao并不接这话茬,却转而感叹:“《礼》曰:‘心正而后⾝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老夫如今连齐家都办不到,焉敢多求?”他的口气半是谦让半是自嘲。 董昭越发笑道:“自古君王岂是真循着修齐治平之路?想那齐桓公九合诸侯,尚且宠信竖貂、易牙等宵小;晋文公受封九锡,不免薄待介子推、颠颉等功臣;始皇帝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也曾有屠弟逼⺟之事。我大汉⾼祖皇帝又如何?抛妻弃子,撇⽗欺嫂,辱骂贤士,屠戮功臣,莫说齐家,恐怕连修⾝这一关都过不了,还是不照样平天下?丞相是精明之人,何时也信些那腐儒之言?” “话虽如此,毕竟…唉…”曹cao当然不信修齐治平之类的话,却不得不摆这种姿态,即便面对董昭一人,有些话也要公然摆上桌面。汉室天下这盘大餐要吃,但还要有个文雅的吃相。 董昭绝不叫曹cao为难,赶紧话归正题:“丞相功盖天下,莫说增十四个县,即便增十四个郡又有何妨?若以在下之见,增地魏郡仍未尽善而尽美也。” “那何为尽善尽美呢?” 董昭脸上的嬉笑立时不见,猛然跪倒榻前:“自古人臣匡世未有今⽇之功;有今⽇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今丞相聇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尹、周公。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逢,今处乱世民难教化,甚于殷周之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丞相虽震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何不稍建封国以自藩卫?丞相忠节无暇,天威在颜,耿弇(yān)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董昭朗朗陈词,这番话不啻是直接劝进! 昔光武帝刘秀未登九五之时夜卧邯郸宮,大将耿弇三更造访,卧榻边陈说利害,劝刘秀自立为帝。战国舂申君⻩歇的门客朱英劝其自立,以避权势太重无妄之灾。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再绕弯子代汉这一步也要迈出去,未来宮殿都修好了,还能有别的选择吗?董昭经已把话挑明了,曹cao却依旧不肯把话说死,模棱两可道:“天下未平仗要继续打,你说的事嘛…也以可办,不过要一步步来,切莫着急。” 董昭极能忖度他的意思:“在下勉力为之,若丞相早定天下当然最好,若事有不顺时不我待,在下也有办法。眼下最要紧是的恢复九州之制。”这已是他第二次提出恢复九州古制,上次是七年前方定邺城之际,那时被荀彧生生顶了回来。如今曹cao与荀彧的关系经已变了,此事大有可为。 “好,你就去办吧。”曹cao答应得痛快,无半点儿不安。 “若荀令君再加阻拦又当如何?”董昭得把丑话说在前头,讨他一颗定心丸。 曹cao微微蹙眉,坐起⾝望着摇曳的灯蕊,怔怔道:“老夫原本希望与令君共预朝政,但火不厌炽⽔不痛寒,有些事生性使然,不能強人所难。天下之事不能因一人而废止,你无需心存顾虑,只管放手去⼲。令君若有异议,老夫自有办法处置…” 自有办法处置?究竟么什办法?董昭想问个明⽩,话到唇边又咽了回去——曹、荀之间毕竟共事二十余年,曹cao能表这个态已很不易,何必非要逼他亲口说出底线,见势而论吧! 话方及此又见卞秉匆匆忙忙回来了,还领着凉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